时间:2022-07-23 | 栏目:新闻动态 | 点击:次
7月19日,西安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举办秦创原·西安知识产权运营转化人工智能产业(西交大)专场活动,积极服务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促进高校院所高价值专利就地转移转化,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局长侯社教出席活动并讲话,西安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局长郝生旺、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别朝红分别致辞。
今年以来,在省知识产权局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西安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认真落实省市党代会部署,积极融入秦创原建设,持续开展“秦创原·西安知识产权运营转化”系列活动10余场,就地转移转化成果100余项,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做出了有益探索,持续推动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工作。活动现场发布了西安硬科技产业专利导航(人工智能)成果;西安交通大学与4家企业签订专利转化项目协议,并现场发布专利开放许可等技术成果80余项;西安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与中国银河证券签署知识产权投融资合作框架协议。
侯社教在讲话中指出,举行“秦创原·西安知识产权运营转化系列对接活动—人工智能产业(西安交大创新港)专场”,这是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市知识产权局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重大部署,发挥西安科教资源优势,加快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侯社教要求,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必经之路和制度保障。做好知识产权运营转化,服务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共同发力,更有赖于高校、院所和企业等创新主体、市场主体的深入参与。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打造秦创原知识产权服务新环境。要聚焦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积极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持续推进《知识产权支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十项措施》,高水平做好知识产权“四项服务”,支持引进、培育高水平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优化窗口服务,深化对外交流,加快人才建设,为秦创原建设提供优质知识产权服务支撑。二是发挥专利导航作用,服务“双链”融合发展。要进一步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完善产业专利导航决策机制,发挥专利导航引导作用,增强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力。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物联网与工业互联网等具有相对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支持创新主体加强技术研发和前沿技术知识产权布局,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对接融通,释放创新活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是做好知识产权金融工作,推进创新资源与金融资源互联互通。要切实发挥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金融机构业已建立的战略合作关系,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入园惠企系列行动,推广“秦创贷·知惠贷”等知识产权金融产品,举办商标品牌质押融资助企纾困活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改善企业创新发展环境。
别朝红在致辞中表示,西安交通大学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体系,全面提升专利创造质量、运用效益、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21年,专利转移转化数量居全国高校第三,仅2022年上半年,就完成了千万级以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项,合同金额近1亿元。西安交通大学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扛起秦创原平台总窗口建设单位的重任,按照“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的工作要求,以“6352”工程为抓手,坚持“大规划、小切口、加速度、抓落实”,打造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的“三器”建设示范样板,建立与“链主”企业、地方政府、高校院所同题共答、协同推进的合作交流机制,加力加速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见效成势,为实现陕西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贡献出更新的、更多的“西交”力量。
郝生旺在致辞中指出,西安是秦创原建设的核心承载区,在推进创新发展上,需要发挥高校院所更强劲的驱动作用,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上,需要发挥知识产权更有力的支撑作用,在推进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上,需要发挥服务平台更顺畅的桥梁作用。今年以来,西安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支撑作用,及时出台“两稳一保”10条措施,依托秦创原平台,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站63家,选派102名公益特派员“一对一帮扶”、入园惠企;举办“首届秦创原高价值专利大赛西安分赛”、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对接等活动。截至目前,全市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37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50件,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以知识产权之力,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同时,西安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积极探索运营新模式、新路径,推进知识产权转移转化,2021年9月建成西安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与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金融机构强强联合,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目前,平台已入驻机构112家,签约高校院所17家,遴选可转化专利5000余件,发布专利技术需求116项,推动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专利技术转移转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郝生旺强调,加速推进高质量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对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要紧盯重点产业发展,破解“卡脖子”难题。聚焦西安19条重点产业链,找准育链、补链、延链、强链发力点,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机制,集合高校专家、学者和研究团队的资源优势,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和专利布局,攻坚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有机融合。二是要深化对接交流合作,力促专利成果转移转化。加强政、企、校深度合作,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畅通专利成果转移转化渠道,着力破解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难”,中小企业技术“获取难”的“两难问题”,让更多专利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三是要创新运营服务举措,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紧贴创新主体需求,深入推进知识产权特派员“入园惠企”服务活动,持续推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高标准保护、高水平服务,不断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竞争活力、发展活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奠定坚实基础。